老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当初让我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只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而我们创新,不是“更快的马车”,而是要从马车到火车的质的飞跃。
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现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教授,为我们讲述:《理解算法:人和机器的尺度》。从机器的角度以及人的角度来看,内容方面的创新创业者,如何尝试从做内容的角度,理解作为工具的算法。
什么是算法:
算法(Algorithm)是为了问题的求解而设计的决策或计算的步骤。而这个算法概念的提出,早在计算机器发明之前,早在互联网发明之前,它进入到现代研究的视野是在上个世纪初。它起源于阿拉伯数学家al-Khwarizmi(花剌子模),1930年被引入解决“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之决策问题。
根据这个算法,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为什么要理解算法?
算法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计算机器出现之后,决策和计算步骤越来越多地让机器代劳。进入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时代,算法遂成无处不在。
因此,处于人机共存的时代的我们,工作都需要依赖算法来进行系统协作。算法是当代媒介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延伸。创新创业者更需要理解算法。
如何理解算法?
我们生存在一个人类与机器协同把关的媒介镜像里。
社会科学的“理解”,需要在社会行动与行动者的主观意向性之间建立关联。对于算法的理解,则需要在其功能和设计意图之间建立关联。它做了什么?它想做什么?它是不是符合我们的需要?
比如搜索引擎算法:
比如情绪识别算法:
技术系统在其演进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从技术本身出发来判断“进步”与否的标准,这是纯粹工具价值的角度提出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机器的尺度”。具体体现为“更快”、“更准确”等等。
然而,算法延伸人的思维,其决策给人带来后果。凡是对人产生后果的,实际上都必须要从人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工具是否符合人本身的目的价值,这就是人的尺度。
算法的背后是专业人士。算法工程师运用其专业知识,所发明的各种算法进入应用领域之后产生后果,涉及到了社会公众,因而需要从专业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其善恶(价值)。算法伦理属于机器伦理或计算机伦理( Moor,2006)。理解算法,应该始终保持对根本问题的关注,人的尺度应该高于机器的尺度。
理解算法对创新创业有什么现实意义?
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内容创业,需要在内容与算法融合上取得创新。要坚持人的尺度先于机器的尺度,内容产品既不过度迎合流行品味,也不刻意迁就个人偏好。
创新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贡献的基础上拿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解决应用方面的痛点和难点;创业是创造出前人不能(未能)提供的价值。目前某些内容推荐算法被批评为过度迎合流行度、过度迁就用户偏好、并且可能危及用户的个人隐私等,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痛点。未来内容领域的创新创业,应该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克服当下的社会痛点,为社会提供新价值。
内容产业领域中的企业竞争最终可以归结为价值观的竞争。在中国崛起背景下,必须造就一批能在人与算法协同工作背景下拥有先进价值观的创新创业者。
|